
![]() |
近年來,有鑑於國際海事組織(IMO)先後推出許多環保法規,台船公司邁向高附加價值船舶、離岸風力發電之多角化經營方向,針對新造船的能源使用效能指標,促使船廠推動各項節能技術的發展,例如:減少風阻、減少水阻、提升跡流均勻度、旋向動能回收、高效率螺槳等,催生「節能環保船(Eco-ship)」。順此潮流,自2005年起的ES10(節能10%)計畫、實海域設計與營運最佳化(SODO),至2016年起推動的4IntShip計畫,均展現出台船公司在高附加價值船舶方面,不斷提升產品品牌的競爭力。 智慧船廠台船公司於2017年9月27日成立智慧船廠專案小組,持續累積開發能量與經驗,擴大各智慧船廠應用開發及所需基礎建設佈建涵蓋率,以提升智慧船廠各項服務品質與便利性。
研發實績與方案台船公司配合智慧船廠營運策略推動,計畫性進行產品及服務規劃,以簡化作業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並秉持創新與創造附加價值精神,協助並輔導公司各單位進行作業轉型,以提升生產力。 綠色設計與技術過往,國際海事組織(IMO) 的環保焦點主要放在能源效率,實海域最佳化設計與操作(SODO) 便是台船公司因此而推出的創新設計品牌與服務方針,我們以最貼近實際營運商需求為出發點,開發最適化船型。 對於節能及環保的努力是永無止境,透過發展節約能源技術所達到的效益,不僅有效提升台船公司產品的競爭力,亦能替船東節省大量的燃油消耗,進而有效幫助降低營運成本。 綠色船舶開發根據2021 年6 月之新法規「現成船能源效率指數(Energy Efficiency Existing ship Index , EEXI ) 」,國際航線船舶將依據碳排放量評比分級,若有3 年維持D 級,或某一年落入E 級,船東需要提交改進措施。自2023 年起,評比基線下降5%,每年要再減2%,到2026 年為止,累計至少要減少11%。為符合法規,台船公司展開新船型研究,方向如下。 2012 年,「能源效率設計指數(Energy Efficiency DesignIndex , EEDI ) 」甫生效時,台船公司選擇減少碳排作為出發點,發展劍艏與節能裝置技術,而主流市場選擇提升運輸效率,加大載重噸。十年後的今天,劍艏成為標配,惟造船界再度面臨選擇。若選擇提高船速,又要減少碳排,必然只能發展新燃料技術;台船公司期能如十年前,在主流之外,有不同的發展,再度成為趨勢領導者。 台船公司本年度所規劃的「綠色船舶」及設計概念說明如下: 節能創新發展配合全球的減碳趨勢,故台船公司自2005年起,啟動節能計畫(Energy Saving Plan, ES),針對船體線型、螺槳精進、提升推進效率、減重等方面開始著手,並訂定ES10、ES20、ES30等三個階段的節能計畫。 因應工業4.0之方興未艾,台船公司拓展出綠色船舶,邁向智慧船舶,同時發展智慧船廠的藍圖。並規劃「4IntShip」計畫,主要內容包含「對內網路(Intranet)」、「對外網路(Internet)」、「全船整合(Integration)」,以及「智慧參謀(Intelligent)」等四大部分。期望能從大數據的趨勢變化,並配合設計者的建議、資深船員們的操作經驗,轉化成知識管理與判斷系統,甚至將分析結果和累積的知識庫,不僅能夠自主學習、亦可自動產生判斷或維修建議,使得航運公司能夠更有效率地操作船舶。 隨著科技發展,台船公司現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目前正積極推動4IntShip計畫,從設計或營運的角度,貼近實務,並應用實績於台船公司各項產品,主動向船東與客戶行銷,且深獲客戶肯定與讚許。至今,台船公司推動智慧船舶「4IntShip」計畫,已有初步成效,並有相當規模,現有核心產品如下,逐漸整合既有產品與外部技術能力,邁向智慧環保船舶之目標。 節能創新發展儘管今年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台船公司仍持續關注綠色環保船舶設計和法規趨勢的發展,以期達成研發具推廣價值之商船或離岸風電概念設計,實際應用過往節能研發成果,並提供既有客戶技術諮詢與服務。2023年度設計開發歷程摘要如下: 高緯度巡護船為落實全球海洋治理和善盡漁業管理責任,依據行政院核定之「籌建海巡遠洋巡護船發展計畫」,規劃辦理新建遠洋巡護船,以提升我國漁業巡護能量。為此,本案船型特色與相關設計重點彙整如下: •船長約100米,船寬14.95米,船深約7.6米,滿載吃水約4.7米,船上共規劃基本配置人員43員,人員訓練預留量27員,共70員。於試航船況、BF3及主機85%MCR下,船速不得低於18節。 •雙俥雙螺槳推進,採用混合動力推進系統(hybrid power and propulsion system),由兩部柴油主機及兩部推進馬達(E-motor)分別提供推進動力。 •推進系統與電力系統配置應滿足單一機艙破損後,仍可以巡航速度(5節含以上)航行,並供應巡航必要電力,至最近港口救援。 •滿載排水量及船速12節巡航時,續航力不小於15,000浬(Nautical Mile),淡水櫃容積(含飲水艙),在考量造水機功能之條件下,乘員43人為前提下,應可維持60天。 •船上設置減搖櫃及穩定翼,減少風浪中船體晃動,適合海域巡防及救難之高緯度遠洋巡護任務。 •配備艏側推器、艉側推器以電動馬達驅動,可在低速時進出港口,用來提高船舶靈活操縱性。 •於後甲板配置伸縮式吊車2組伸縮式吊桿,具吊卸20呎標準貨櫃及多功能艇1艘之能力。兩舷地板均可固定1組20呎貨櫃及1艘本署多功能艇之卡榫及艇架。 •因應未來敦睦任務需求,須在後甲板繫固20呎標準貨櫃,可存放敦睦物資、醫療物資及糧食等物品。 本土化監控系統與整合式操作平台•配合4IntShip 計畫,台船公司自 2016 下半年已扶植不少國內相關裝備廠家並建立實績。考量本案關鍵操作包括機艙延伸警報系統、閥控系統和電源管理系統,將整合各系統廠家,提升未來維保之即時性、妥善率與便利性。 •配合智慧化趨勢提供優化方案,台船公司將升級採用整合式電腦操控平台,取代實體操作盤面,以預留未來功能精進及系統擴充之可能性(如智慧化遠端監控,或自動化壓浮載功能,或延展實境訓練與操作應用等)。 綠色產業團隊臺灣離岸風機基礎暨海事工程協會離岸風電海事工程產業聯盟(Marine Team, 以下簡稱M-Team)係由台船公司於2016年11月廣邀國內海事工程相關產、學、研單位共同籌組而成。主要希望國內相關廠商團結分工,致力於離岸風電海事工程技術之發展與海事工程業務之合作以及離岸風電海工船舶的建造等。 為配合政府推動海工業務本土化政策及運作效率,台船公司與國內學界、產業界等發起籌組「臺灣離岸風機基礎暨海事工程協會」,並於2018年1月27日完成設立,由台船公司鄭董事長當選首任理事長,原M-TEAM則轉往該協會之「會員委員會」持續推動產業成長。 該協會召募會員,獲產、官、學、研界熱烈響應,截至目前正式會員共計有185名(個人會員119名及團體會員66名),足見各界對於推動我國離岸風機基礎及海事工程本土化與建立海事工程自主技術及施工能量跨足國際市場之企圖心。協會將以民間角度,結合學界能量,推動綠能產業本土化工作。 目前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執行長周顯光當選就任第三屆新任理事長,持續推動會務進行。 協會於2023 年4 月14 日( 星期五) 舉行第3 屆第2 次會員大會,假中國文化大學大夏館國際會議廳舉辦,會中由周顯光理事長及船舶中心鍾承憲處長以「浮式風電JIP 產業聯合專案說明 (TAIWAN Floating WindJIP)」及「離岸風電產業低碳工作坊」等主題發表專題演講,由協會執行祕書李均憲進行會務報告,並對「理監事會得以用視訊會議方式召開」以及「會費之金額,得經理事會決議調整之」兩項修正案、進行投、開票作業,開票結果,兩項提案皆順利通過,完成章程修訂。 海事工程船員專班暨風電訓練設備參訪座談會協會於2023 年3 月3 日假高雄科技大學旗津校區,進行「海事工程船員專班暨風電設備參訪座談會」,會中由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報告對海事人員訓練能量及願景,並和與會的業界代表們就離岸風電海事人員培育以及GWO 訓練課程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會後並參觀了GWO 的培訓場地設備。 亞太國際風力展台船公司參與全臺唯一、亞洲第二大的「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於2023 年3 月8 至1 0 日於高雄展覽館盛大展出,本展聚集臺灣在地開發、供應鏈、風場建置、運維能量,有效建立產業關係網路,協助臺灣產業鏈打入國際供應鏈市場,推動臺灣成為亞洲風電產業的重要基地,攜手廠商共創產業巔峰。 |